落马首,穿牛鼻,是谓人。
统治者如果去淳朴而用权谋,民风就会一天比一天奸巧诡诈。老子的无为不仅没有半点消极退避的意味,而且它还富于积极用世的精神,它要求人们循理而举事,因资而立功(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),因其物性而为,顺其自然而行。
《老子》中无为的主体是圣人,这很容易让人错把他对统治者的期望,当成了他为统治者着想。这样一来无为就由圣人的无心而求变成了统治者的处心积虑。不管是出自庄子门人之手,还是经由后来学黄老之术者所作,这两则文字都说明秦汉间已将老子的无为思想权术化了。老子认为国家不可用严刑峻法来治理,社会也不能凭权术武力来控制:严刑峻法徒招民怨,权术武力反致国乱。这句中的为字与作字可以互换,为与作二字是同义词。
一种有活力的思想既能适应不同的环境、不同的时代,也能为后来的接受者留下巨大的阐释空间,无为被后世统治者改造和利用,老子由暴君暴政的尖锐批判者,变成了君主统治的热心策划者,这无疑出乎老子本人的意料之外,但也许恰在历史发展的情理之中。臣尽力以善其事,君无为而享其成。但它又生成天地孕育万物,所以老子又说道为有:道,可道,非常道。
道存在于耳闻目见的现象世界之外,往深处说真的是玄之又玄,对于它的存在特征,老子时而用惚恍窈冥和混成来加以形容,时而又用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来加以描述—— 视之不见,名曰‘夷。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,也是社会生活的法则。牝因其虚空而孕育生命,道因其虚静而生成宇宙,所以以牝喻道是再贴切不过了。从逻辑上讲体先于用——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所以《老子》40章说: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(21章) 道视之不见其色,因而称为夷。
或由静而躁,或由躁变静……其结果到底是从坏变好还是由好变坏,这要看我们是守道还是违道,是得道还是失道,只有得道守道,事物才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,我们自己才能终身不殆。玄牝是指一种深远幽暗的女性生殖器。道既是天地之根和万物之本,也是自然规律和行为准绳,它展现为生活的方方面面,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(51章),人类社会更应该惟道是从(21章)。吾不知其名,强字之曰‘道,强为之名曰‘大。
可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形象,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实体,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精质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老子曾说过道先天地生,可见,道在天地万物之前,在时间空间之外,是天地之始、万物之母。道是《老子》一书的中心论旨,因而尽管老子反复说道不可言说,但他仍免不了要反复说道。
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就产生如此深刻的思想,我真想对老子这位先哲三鞠躬三跪拜(14章) 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
从逻辑上讲体先于用——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所以《老子》40章说: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(52章)这章从道自身的本源性推衍到了人类守道的重要性:他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共同的源头——道,这一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。
(4章)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老子认为人类得道则昌,失道则亡: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从时间上讲体用又无所谓先后——有体就必然同时有用,所以老子说有无异名但同出于道。(25章)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类似于母与子的关系,这一章中所阐述的还只是宇宙生成论而非宇宙本体论。
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听之不闻其声,因而称为希。
山谷中央空虚但仍然有形,至虚以至于无形者便是谷神。或由静而躁,或由躁变静……其结果到底是从坏变好还是由好变坏,这要看我们是守道还是违道,是得道还是失道,只有得道守道,事物才能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,我们自己才能终身不殆。
《老子》中言说道的次数最多——全书八十一章几乎章章说道,前后道字共出现七十六次。他以牝喻道虽然形象地说明了道为万物之本,但这儿的本只是本源而非本体。
谷中央空空如也,谷四周围着山丘,谷底又有淙淙泉水,古人便常以凹洼湿润的山谷比喻女性生殖器,《大戴礼记》中就已有丘陵为牡,溪谷为牝之说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老子曾说过道先天地生,可见,道在天地万物之前,在时间空间之外,是天地之始、万物之母。第6章论理形象但却粘滞,第1章思辨精粹而又空灵,真可谓经虚涉旷,所论及的有、无、体、用才属于本体论范畴,因为这里的有、无、体、用都内在于道,这就是后世哲人所追慕的即体即用、体用一如的哲学本体论。
(21章) 道视之不见其色,因而称为夷。或因祸得福,或因福致祸。
(42章)也许老子觉得只空说道是宇宙之源和生命之母未免太笼统太抽象,他在6章中又把道形象地比喻为女性生殖器——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山谷与女阴其外形既非常相似,其功能又极为相同——前者能使草木生根发芽,后者能孕育新的生命。
为什么说无形无状的道其中有物有精有信呢?道既无形象又无声色,既不可道又不可名,因而老子说道是无。可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形象,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实体,那恍兮惚兮中又有其精质。
认识了万事万物后,还须坚守生命的根基——道,这样才能终身免于危险。触之不得其形,因而称为微。真正本体论思维必须扬弃这种母子论式的思维形式,每一事物的本体就在其事物本身,本末或体用只是从不同层面指谓同一事物。牡恰好与牝相对,它是雄性生殖器。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,也是社会生活的法则。但它又生成天地孕育万物,所以老子又说道为有:道,可道,非常道。
一旦得知了万物之源——母(即道),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——子。它本身无状而万状由之以成,它自身无象但万象因之而显,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,它是没有形象的形象,说无却有,似实而虚,这种存在形态就叫作恍恍惚惚。